询价必须找三家?这事儿真没那么死板
老张最近有点烦。公司让他采购一批办公电脑,他照例找了三家供应商比价。不巧的是,有两家正好缺货,唯一有货的那家价格比平时高了15%。财务坚持“必须三家比价”的规定,卡着不批。项目急着用电脑,老张夹在中间,左右为难。
这种场景不少人都遇到过。“询价必须三家”像一条铁律,刻在无数采购人员的脑子里。但这条规矩到底从哪来的?真的半点都不能通融吗?
“三家询价”那点事儿
说起来,“货比三家”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。古玩行当有句话:“一人为私,两人为公,三人为众。”意思是单听一家之言容易偏信,多听几家才能辨明真假。现代企业把这条经验写进制度,主要是图个明白公道。
比价的好处显而易见。三家一比,价格水分挤掉了,质量优劣看清了,还能顺带摸摸供应商的底细——交货及不及时,服务靠不靠谱。特别是花公家的钱,更要讲究程序正义,三家报价白纸黑字,流程上挑不出毛病。
死守规矩的尴尬
但现实往往不按剧本走。
小陈是某项目的采购负责人,上次急需一批特殊规格的传感器,全城就两家供应商有货。一家报价高,另一家价格合理但交货期长。他想用价格合理的那家,却被制度卡住——缺一家报价,流程走不下去。最后硬是拖了两周,等找来第三家“陪标”才解决问题,项目进度却受了影响。
这种“为了合规而合规”的做法,反而可能误事。有时候,过分追求形式上的“三家”,还会催生专门凑数的“陪标专业户”,这可就背离比价的初衷了。
什么时候可以灵活点?
规矩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以下几种情况,死守“三家”反而可能得不偿失:
独家货品或专利产品。人家是独一份,你上哪找第二家去?比如特定软件授权、专业设备,供应商说多少就是多少。
时间紧迫的紧急采购。抢险救灾、生产线停机待料,这时候速度第一,再慢悠悠找三家报价,黄花菜都凉了。
老合作伙伴的延续服务。长期合作、知根知底的供应商,服务一直靠谱,重新招标换人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。
小金额的零星采购。买几个文具、修个打印机,也要兴师动众找三家,那点差价可能还不够人工成本。
比数量更重要的是什么?
其实,比“找几家”更重要的,是采购的实质公平和最终效果。
质量得过硬。价格再低,东西不好也是白搭。某学校采购课桌椅,选了最低价的那家,结果半年就开裂变形,省下的钱还不够后期维修。
服务要跟上。有些供应商报价虽不是最低,但包安装、包培训、响应快,这些隐性价值值得多花点钱。
总成本思维。不光看买价,还要算算使用成本、维护成本和寿命周期。好货不便宜,便宜未必好。
关系维护价值。与核心供应商建立长期互信,比每次“三家比价”可能更有利于稳定供应链。
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平衡
回到老张的难题。后来他写了情况说明,附上市场调研报告,讲清楚目前该型号电脑普遍缺货的现状,建议批准采购。总经理特事特批,电脑及时到位,保证了项目进度。
这件事的启示是:“三家询价”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它的本意是避免暗箱操作、实现公平交易。但在特殊情况下,懂得变通同样重要——关键是过程透明、记录完整、决策有理有据。
说到底,规矩是为人服务的。既要遵循制度,也要相信判断。采购如此,其他工作又何尝不是呢?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,才是真正的专业能力。
您在工作中遇到过类似的老张的困扰吗?欢迎分享您的经验和见解。
来源: 询价无忧网 (www.xunjia51.com ) 仅供交流学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
关注公众号!
百万资料等您下载

关注公众号!
百万资料等您下载
最新